悦民生活
欢迎来到悦民生活,了解生活趣事来这就对了

首页 > 趣味生活 正文

普陀山梵音洞来历(普陀山梵音洞:慈航普度的源头)

jk 2023-05-29 11:11:48 趣味生活576
普陀山梵音洞:慈航普度的源头

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,也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。在众多的景点中,梵音洞更是备受瞩目。这个与慈航普度密不可分的地方,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来历?接下来,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。

梵音洞的尊名由来

在普陀山大悲寺左侧的山壁上,有一个巨大的飞檐魔怪,其嘴巴半张半合,仿佛在发出什么声响。传说,这就是梵音洞的名字来源。梵音,即梵语音乐的意思,指的是梵天的音乐。而洞内则寄托了观世音菩萨的音乐之道。

据说,每逢雨季,便会从梵音洞奏出清幽的佛音,犹如天籁之音,吸引着众多信众前往朝拜。而在普陀山建寺初期,这个梵音洞也是御灵之所,被认为是观世音菩萨宣扬佛法和施舍的场所。

梵音洞开发与发展

梵音洞的内部是一个深、长、高的大洞穴,全长130米,最高处25米,最宽处达15米。唐代,梵音洞的开发程度还不够完善,唯有三层塔和雕像馆。到了明朝万历年间,清修道人圆觉大师在普陀山建寺重修,将梵音洞逐渐开发为寺内主要的大殿,每年在此开莲会。

到了清朝,在梵音洞的基础上,逐渐形成了一座山门、二座院和十多道殿堂。并将梵音洞由此转化为寺内的主要中轴线。推入梵音洞内,既可朝拜观世音菩萨,也能仰视佛经《大集经》的石刻及大雄宝殿的瑰丽庄严。

梵音洞的祛魅佛门事迹

梵音洞如此辉煌的发展历程,得益于其强烈的祛魅佛门色彩。据传,宋代时期这里盛行一种触摸雕像、置香烛于佛像前的祛魅迷信行为,导致寺内佛像损毁直至凋灭,寺院贪念日益。

为了挽救危机,圆觉大师特意将观世音菩萨的真身供奉于此,以期能抵御迷信行为并弘扬佛法。果然,从此之后梵音洞风气的转变,极大地推动了寺庙的发展,也为普陀山第一庙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梵音洞作为普陀山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见证了人们对于宗教信仰与佛教文化的尊重。更是一个值得前来朝拜的圣地,相信每一个到此的人,都能从它的坚韧和慈悲之魂中得到启示和力量。

猜你喜欢